令人悲哀的古跡商業化

上海安遠路玉佛禪寺。一個經歷幾個世紀風雨,度過多次毀而修、修而毀的古刹,今日已不見當年的輝煌。雖然内部佛像依舊完整、傲氣逼人,但其地址已是在一個再普通不過的住宅區内。若不是地圖的標記和路人的指點,著者也不會從一個再平常不過的一個地鐵站走多少個街區將其尋出。不過找到時的興奮還是有的。在一個一棟又一棟、參差不齊但外貌相同的住宅樓叢林中,一個古典木製寺院顯得異常突出,并給一個普通的街區帶來莫名的歷史感。

可惜當著者走近寺院時心中的興奮卻頓時蕩然無存。望見游客的到來,寺院外圍等待多時的各類小販都來了精神,迅速叫賣開來手裏的所謂古跡商品。從與古寺有些關聯的佛珠、佛像,到勉强能與中國古代扯上關係的扇子、絲綢,反正是他們能用手拿得動的基本上都成了可以兜售與游客的商品。作爲華人的著者擺擺手也就打發了此類人物,但其他外國游客就沒那麽幸運。從買票那一刻,他們就被叫喊的小販們纏著走到寺院入口,不得一刻的安寧。

如果游客們覺得進了寺院就能擺脫了這活生生的商業主義,那就是太低估了本地人們對想方設法賺錢的積極態度。的確,寺院的氛圍保護肯定不會允許小販們的橫衝直闖和大聲叫喊,但這不代表他們手中的商品就不會在出現。相反,玉佛禪寺很好的利用了其寺院有多個建築、多個景點的優勢,竟然做到了樓樓設店、層層擺攤的商業密度,從根本上否決了游客們可在某處逃離公開買賣而靜靜欣賞佛教聖地的願望。

這些寺院内部店面雖然整潔、正規,可是它們所銷售的產品和寺院外小販們兜售的并無太多差別。而作爲正規銷售點,這些店面的價格顯然比寺院外要高了一些。不過想必來到古寺的游客首先也不會有在寺院購買商品的心裏準備,所以面對游客們的興趣缺缺,各寺院店鋪也有一種難於掩蓋的凄涼和蕭條,和上海其他專門爲消費而開闢的旅游景點(如豫園和新天地)形成了强烈的對比。在旅游旺季中商業化的失敗,可能寺院領導也有不少苦惱。

雖然商業化對古跡原本的風貌有一些負面影響,但是這在現代社會里已是不得不采用的方法。特別是在如上海這樣寸土寸金的大都市中心,將古跡拆除而已經濟上更有效益的辦法利用那塊土地是一種永遠存在的誘惑。而無法帶來經濟效益的已有古跡,即便有政策上的保護,也難以逃脫周圍地帶的現代化開發而孤立的間接商業化。因此古建築被改造成商店、飯館的例子大有出現而不可避免。而當人們富有而有精力顧及古跡時也會對實用意義古跡的消費需求。

問題是商業化的力度和形象。玉佛禪寺的例子已證明了人們并不會欣賞直截了當的商業模式,而更追求古建築的現代生活化。簡單的講,若游客想購買佛珠、佛像、扇子、絲綢,他們可以去小商品市場而非寺院。市場肯定會有更多的選擇和各店的價格競爭,讓游客可貨比三家,以最便宜的價格購入最喜歡的物品。一個古寺的幾個店鋪無法與市場在這方面競爭。但與此同時,古寺也不需要進行這樣的競爭而轉向發展市場不可能有的優勢。

這就回到了古建築的現代生活化這個概念。古寺,作爲一個仍舊保留古代習俗的地方,完全可以用游客體驗的模式,而非銷售,作爲商業化的主體。從相對簡單的品嘗正宗佛門齋飯、茶道,到更爲複雜、長期的寺院修道和生活體驗,這些能使游客哪怕短暫也可以親身瞭解佛門之道的項目會使游客感受到通過購買佛教商品感受不到的臨近感和刺激感。而使凡人用此機會三思自己墮落、空虛的現代生活也會同時成就佛門作爲宗教繼續存在的意義。

當然,古跡商業化的壓力和其尚未多元化的展現并非是衹是出現在中國的問題。世界上古跡不商業化=沒落,商業化=變味的例子大有存在。但同時著者所講的游客體驗模式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而當更多游客接觸到這種模式而感受到其利益時,他們也會促使其他古代景點利用同樣模式進行下一步的商業化。這對保存一種活的歷史并加强人們對於古跡的全面理解和尊重是極爲尊貴、不可多得的力量。而若商業化能帶出這種力量,那商業化的能量就不得而知了。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rump Should Remember that He is Just as Expendable as He Believes Others to be

Rethinking Human Value Beyond Wealth

Lazy Stereotypes Hampers Real 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