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st Post in Chinese: 政府可利用自然災害加強國力

In my original motivation to begin, I did mention that I will write at least "a few" posts in foreign languages (i.e. other than English)...It took me literally took me more than 5 months before I actually go back to fulfill that promise. So 76 posts (more than 45000 English words later), I give you my first post in Chinese.

The article was originally written with an intent to publish in Taiwan (where I was actually mentioned once in a negative fashion), Hong Kong, or North America. So the article was writte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which is used most often outside mainland China. Of course, the decision to put the article on here is also a little SEO strategy to draw more traffic from these areas (Blogger is blocked in mainland China anyways, so no point doing SEO for that market...)

Oh, right, did I mention the article is, like many other stuff I write, is very politically controversial? To give a brief summary of this one, I argue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 skillfully using occurrences of natural disasters (earthquakes and floods) to propagandize its strength while using it as economic leverage both at home and abroad...as for the details, I am sure it will be translated if there are enough interest on the cyberspace...So, Here it is:

在近幾年,“鼓勵人民抗爭百年不遇的重大自然災害”可謂是成了中國政府的口頭禪。繼幾年前的特大洪水以及更爲最近的地震、旱災以及今年又要來臨的颱風和洪澇災害,政府幹部頻頻訪問災區群眾而來以最大努力再一次表現出對人民恢復日常生活的重視和關心,而各地軍隊和官員在災害損失面前做出的及時反應也表明了政府迅速的救災能力。

作爲中學時就離開了祖國並在美國耶魯大學學習的美籍華人,我深深感受到中國政府對留學世界各地大學的大陸學生的號召力和影響力。這些學生在校園里通過募捐和義賣等方式而讓各國大學生和人民認識到中國所經歷的災難並使他們同樣牽掛著災區飽受困難的人民。由此,中國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但與此同時,除應得各界的同情心以外,政府還可以用政策將這些災害化為今後國家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並給中國在世界上帶來更好的戰略地位。具體地說,如果政府可以用災難的機會履行增長農民人口的收入並建立更完整的糧油戰略儲備,它便能像其口號提出的一樣建立更有可持續性、收入更加平等、在國內外都更穩定、更安全的“和諧”社會。

由於災難中食品價格的大幅上揚而導致的嚴重通貨膨脹,中國各地的日常生活中出現多處不便。正是由於各類食品的短缺導致食品價格的上漲,而南方災區的某些部分歷來又是中國的糧倉,過去以及不久將來的自然災害必然會引起更高的食品價格。快速恢復並加強農業生産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成為災後的絕對優先任務。而在今天的高通貨膨脹時期,農民人口無法在遭受災難的打擊後仍有經濟能力支付更多農產必需品日漸昂貴的價格。

在給予化肥、農具等的直接補助的同時,政府可著重使用市場經濟的工具來讓廣大農民群眾自願地加大他們生產的力度。各地應提高收購農作物的價格並適當的讓農貿市場上的食品價格上升。對城鎮居民有限的不利可以換取農村人口實實在在的收入增長。而當農村人民意識到農產利潤的提高後也會更積極地採取開荒、種植技術革新、改種高產量作物等一系列手段來長期提高產量。如此提高產量的直接結果就是農民收入的進一步增長和食品價格上漲壓力的緩解或消失。

除此之外,農作物的價格上漲還能為國民經濟帶來兩種非常重要的好處。其一,農民收入的提高可以幫助縮小城鎮與農村、東部與中西部的平均收入差距。而城鄉和地區性的收入差距正是建立“和諧”社會和平衡經濟結構的最大阻力。投資畢竟只能發生在有較大市場潛力的地方,而企業家不會冒著極大風險投資低收入地區。無法吸引投資的地區不可能有市場經濟下的長期發展。

增高該地區人民的收入對於脫離這種惡性循環必不可少。有收入才能有需求,有需求才能有市場,有市場才能有投資,又投資才能有發展,有發展才能有更多收入和投資的來源。在災難后某些農產區百廢待興的時候,這種市場的力量顯得異常重要。而讓全國各地、各行業同胞都過上“小康”生活乃是當今中國政府最艱鉅的責任之一。

其二,中國經濟從出口型向內需型的轉變基於農民收入的提高。作為國家人口的多數,農村人口的生活水平深深地影響著將來國家經濟發展的趨勢和結構。作為農業大國,只靠白領階層組成的中產階級永遠都會是少數人口。但只有中產階級才能大量購買紡織品、玩具等產成品並有可能買得起如計算機、汽車等一些高等商品。而由於最近美國經濟的不景氣和它對世界其他重要經濟的不良影響,來至太平洋彼岸以及全球各地對中國產品的需求必然會大幅下降,中國各地的工廠正在國內尋找新的市場。

為了防止這些工廠裏數以千萬的職業工人和農民工下崗,中國必須全力擴大中產階級人口來彌補國外需求的下降。而在東部城鎮人口市場已經基本飽和的情況下,中產階級人口長期性的增長只能來自中西部農村人口。而當農村收入的增長使中國變為內需型經濟時,中國的國際戰略地位也會有明顯的加強。簡單地說,中國可更大膽的在於國家利益相關的事情上對西方說“不”而無需害怕對方的經濟制裁。

自然災害在另一面也與中國的國際戰略地位有重大關聯。災區商品價格在自然危機中的突然上揚暗示了中國各地食物和運輸各類商品所需燃料的應急儲備嚴重不足。而政府正可以利用災害帶來的人道主義危機為理由從世界各燃料和農產大國大量進口來進行儲備的擴充擴大。若政府現在和美國、巴西、俄羅斯等國展開購入糧食和原油的談判,各國一定會在對災民的同情心和世界各地人道主義組織的強大壓力下以相對廉價賣出。

購入的物質應分散到幾百或上千個小型地方儲備中來方便各地在全國交通系統癱瘓時迅速使用。小型地方儲備也不會在戰爭中輕易的被全部破壞而給軍隊的攻擊力和人民的正常生活慘重的打擊。與此同時,若政府用連續貶值的美元現金支付,也可用此機會大量使用國家外匯儲備來緩解日益嚴重的外匯增長問題和人民幣增值的壓力。儲備的擴大和美元的拋棄是中國在將來有可能發生的外交危機中不易受到對方在物質上和金融上的破壞。

當今飽受自然災害的中國政府猶如上世紀四十年代的蘇聯。在蒙受納粹德國侵略帶來的苦難時,蘇聯卻能在斯大林的領導下曾利用軍民的團結一心大力擴大了產品製造和物質供應能力,讓蘇聯從農業國轉變為世界一流的軍事和經濟強國。今天的中國遭遇著雖相對而小但性質相似的苦難,但也同樣擁有化干戈為玉帛的機遇。中國領導層可在現在的特殊情況下三思而行並以最有力的政策利用災難的機會引導中國在不久將來成為更強大、更繁盛、更有影響力的國度。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Beneath the Popularity of Istanbul as a Travel Destination, a Discomfort With its Un-relaxing Sense of Hustle

Baghdad's Many Contradictions Points to the Emergence of a New Two-Tiered Iraqi Society

Sicily and Malta's Differences Show that Geographic Proximity Does Not Automatically Lead to Cultural Similarities